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改科研  学术动态

群秀展“菁华”,协同育社工——记法学院/亚星游戏yaxing221“社工菁华”论坛

发布者:文佳慧发布时间:2017-12-07浏览次数:50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办将“广西社会工作硕士联合培养基地”设立在我校。以推进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质量为目标,法学院/亚星游戏yaxing221从硬件和软件上积极地开启了新一轮的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工作。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举办的“社工菁华”论坛便是学科建设内容之一。这既体现了“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也与党的十九大重视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相契合。

一、依托培养基地,构建教学平台

为了进一步践行“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和探索培育卓越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机制,学校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依托“广西社会工作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性地开设了“社工菁华”论坛。该论坛以专业导师为引领,将研究生培养和社工实务机构连接起来,邀请在社会工作实务或公益慈善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硕士生、往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做讲演,探索学院、导师、学生、社工机构等“四位”一体的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11月1日晚,“社工菁华”论坛启动仪式暨首期论坛上,专业导师石大建博士阐释了“菁华”的含义:“菁华,不仅仅指事物最精粹、精美的部分,而且象征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愿景相吻合。截止目前,本学期的“社工菁华”论坛已经结束,共举办了五期。

二、引进实务经验,创新学科课堂

五期论坛的主分别是:“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与内部治理:困惑与出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思考:招投标、评估与项目执行”、“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专业方法、伦理与督导”、“社会工作机构的义工管理与高校学生公益引领”和“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服务的实践与反思”。分享嘉宾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用真实、典型的素材,全方位再现前沿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面貌。论坛创新、拓展了社会工作实践课程的内容,也满足了同学们对社工实务领域的好奇心。论坛上,同学们还可以分享嘉宾面对面地互动,以寻求实践中具体问题的专业解决办法。

(论坛第一期现场)

论坛首期的分享嘉宾是谭海练和陈慧当前,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大势所趋,这也是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机遇所在。谭海练(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广西首批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专家)分享“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招投标和评估”。“立足需求,有序实施;政府主导,突出公益;公开透明,竞争择优;建立机制,注重实效”是书写标书的核心原则。项目评估则是“以评促建及向购买方交代”的重要手段,一般“围绕基础设施、项目运作及管理、项目成效、财务管理”等具体指标展开评估。陈慧(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广西厚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助理)则分享雁山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项目内容。如驻社区(驻村)的社会工作者通过扎根社区、走进家庭进行需求访谈,因社区未成年需求及在地资源而规划“建立服务机制、紧急干预、社会动员及未保联盟”等服务内容,联动社区社会资源,共同为未成年服务。

论坛第二期的分享嘉宾是吴秋萍、陈娟萍。近年来,灾害社会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吴秋萍(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广西首批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专家)结合自己在鲁甸灾后重建服务的经历,分享了“督导与被督导”的相关内容,再现“督导”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重要性。如当你进入灾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脆弱和自己的无助时,你能做什么?督导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优势,在灾区构建并输送服务。”于是,工作的思路得到指引,很快地,服务的机制就得以构建并逐步调适。陈娟萍(桂林市和为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重点分享了个案服务、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等三大块内容的实务知识。专业导师李昌阳副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两会嘉宾的分享内容加以回应,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汲取论坛的“菁华”内容。

论坛第三期的分享嘉宾是冯柏成、邓梦龄。冯柏成(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以自己在广州两年的实务经验,分享了长者义工管理的相关内容。目前广州有注册义工137万人,包括社区义工66万人,其中有超过10万的社区义工是长者义工。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遇见“爱与奉献”,似乎激发了老年群体新的生命活力。长者义工“以同路人身份”,积极影响机构专业服务关系的建立。邓梦龄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则从链接与管理青年大学生义工的角度展开分享。大学生群体有高度服务的意愿,机构需善于引导,注重培育,使之通过机构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已达到机构与大学生群体的共赢。专业导师何乃柱博士认为,两位嘉宾的分享与“U-G-N”(高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三位一体,合力培养青年公益慈善人才的内容高度契合。

论坛第四期的分享嘉宾是彭飞燕、唐兴义。彭飞燕(我校社会工作硕士、我校教育学部辅导员)就自己曾在社工机构所负责的困境儿童项目做了详细的分享。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经验。唐兴义(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桂林市社会福利院社工)从本土福利院积累的经验视角,对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做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他认为,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政府服务专业化的需要,也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构建的需要。对于社会工作机构未来的发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社会机构不盈利,但要有收益。既要保持公益性,又要敢于面向市场,开展收费项目。”本次论坛更加注重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了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互动环节。专业导师包俊林副教授对论坛的内容做出点评与总结,提倡我院学子积极参与论坛讨论与分享,已达到增长见识的目的。

论坛第五期的分享嘉宾是黄秋菊、朱娜。黄秋菊(我校社会工作硕士,现为我校法学院/亚星游戏yaxing221辅导员)曾是“金凤计划”的受益者,现为“金凤计划”的指导老师。她着重分享了“链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接着,朱娜(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以广州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以五年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完整解读“家综”的内部治理内容,还共享了自己从普通学生到行业骨干的成长历程。并指出,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规范和组织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总结时,专业教师段文星说,“我非常高兴能参加第五期的论坛,在两位嘉宾的分享过程中,我很认真听,也很受启发。”她认为,两位嘉宾的分享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实务内容的不足,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机会,踊跃参与分享,汲取先行者的经验,这对以社会工作实务为重点的同学而言,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论坛筹备组全由2017级社会工作硕士生组成)

三、论坛实效显著,深受师生好评

12月6日,论坛第五期在雁山校区理2-604教室圆满落幕。五期论坛总共邀请了10位实务经验丰富的分享嘉宾及5位专业老师,累计参与人数超过440人,辐射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及社会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论坛后期的满意度显示,93.55%的同学觉得,通过参与五期的论坛,开拓了专业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实务知识的理解,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93.55%的与会师生反馈现场气氛“非常好或较好”;五期论坛的总体满意度达8.58分(总分10分),五期论坛均得到与会师生较高的赞誉。论坛推送的新闻内容,累计阅读点击数达1000次以上。社会工作学科负责人、“社工菁华”论坛策划人肖富群教授说:“系列论坛的效果比设想的还要好。”他还补充说明,今年只是“社工菁华”论坛的元年,论坛将会持续举办下去,且期待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加出彩。“菁华”反哺育才,未来任重道远。古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积极构建专业平台,引导我校社会工作等专业的优秀校友将实务领域的菁华知识带回母校,协同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社工菁华”论坛的初衷。

 








(受邀讲演的十位嘉宾)


(文/图:蓝荣实,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