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冯仕政教授应邀做客我院渔人社会工作论坛。冯教授以“社会研究设计:从理解到行动”为主题,与师生们分享其对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本次论坛由肖富群教授主持,我院蔡慧玲、李全利、陈默、吴世韶、王波、包俊林、何乃柱、阳云云等教师和学院全体研究生以及桂林理工大学等其他高校师生,共计260多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肖富群教授首先介绍了冯教授。冯仕政教授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冯教授年轻有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讲座上,冯教授强调,一个好的社会学研究应该具备理论概括的完备性、理论逻辑的简约性以及学术分析的可延展性。优秀的学术研究的理论模型既能延顺以前的智慧,也能引领未来的学术发展。冯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中常见轻率冒进、神秘畏难等典型情绪,可见学术研究往往不能一蹴而就,这注定是一场艰辛之旅。冯教授从理性、自然、开放的视角分别阐述了学术研究的本质:理性视角下学术生产其实是对时间、经费进行管理的创作过程;自然视角下学术生产是长期的价值追求、充满情怀的积累过程;开放视角下学术生产则是受到非学术性“外生变量”影响、极需应变能力的社会过程。
冯教授亲切地分享了他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创作经历。冯教授表示,他的博士论文《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0~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得以在《社会学研究》期刊发表的背后其实充满了酸甜苦辣。南街村选题的确定不仅包含小村庄大政治、田野进入的困难,也面临调查的经费压力和时间压力。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冯教授经历了理论思路的调整,也体验到调查研究其实是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同时,冯教授强调,博士论文的写作中线性文本与非线性逻辑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得当,既要讲好故事,也要阐明理论。
讲座结束后,冯教授与我院师生就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在线交流与讨论。冯教授专业且耐心地解答了我院师生提出的系列问题。冯教授强调田野调查“实干出真知”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练就实践驱动理论创作的真本领。冯教授的讲演寓教于乐,既有学术涵养又极具幽默气息,十分“接地气”的讲演点燃了同学们的学术兴致,同时也启迪了同学们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术选题创新、方法创新等问题的思考。
(通讯员:何云、赖征世)
冯仕政教授做线上讲演
冯仕政教授与师生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