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魏峰教授应邀作客我院领雁公共管理论坛第23期讲演人。魏教授以“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为主题与师生们分享其博士论文创作经历。本次讲座由肖富群教授主持,我院蔡慧玲老师、陈默老师、汤茜草老师、阳云云老师及全体研究生与本科生共计260多人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魏教授首先从学理角度严格界定了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指在1949~2000年这个中国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特定历史时期,在农村或城市由群众集体办学的学校中任教而没有正式教师编制、由学校所在的集体给予报酬并由国家给予部分补助的教师。接着,魏教授分享了他把民办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缘由。魏教授谈到,受到教育经历与学术旨趣的影响,他对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讨个体困惑与公共议题的关系十分感兴趣,困惑于民办教师这一群体长期存在却鲜有学术研究,魏教授对民办教师这一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魏教授认为他的博士论文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县农村民办教师政策的历史变迁为线索,运用社会人类学中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国家教育政策(民办教师政策)在乡土社会的运行及其对民办教师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民办教师运用在乡土社会的文化中所生成的个体策略与国家政策互动的过程,力图展示乡土社会教育政策运行的基本特征。
魏教授从社会发展与教育变迁、民办教师的任免考核、合同民办教师的招考、民办教师的资格审查辞退以及职称改革几方面梳理了该县民办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魏教授指出:该县主要由掌握真正乡村权力的人根据民办教师的政治身份、人情关系以及业务能力等依据来进行民办教师的任免。改革开放后出台的中小学生教师系统管理规范对全国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这实际标志着教师的国家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教师管理技术的进步,民办教师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以差序格局和特殊主义有一席之地的乡土社会中,民办教师任用、招考与“内招”等政策的演绎则凸显了民办教师政策在社会变迁中走向现代化。在以“情”为核心特征的乡土社会政策网络中,国家民办教师政策的运行具有相当弹性,而民办教师在与国家政策互动中则展现了其策略变通的韧性。
讲座结束后,魏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当前教师编制政策以及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等问题给予了详细专业的解答。魏教授博采众长且造诣深厚,寓教于乐的讲演获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本次讲座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乡土社会中国家政策与个体策略互动知识的储备,同时也对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学术创新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通讯员:何云、赖征世)
魏峰教授线上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