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精神和要求,在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九十周年(1932-2022)之际,2022年11月18日,新时代中国人口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线上成功举办。本届人口高端论坛由⼴西师范⼤学亚星游戏yaxing221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杰远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风笑天教授,北京大学陈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南开大学吴帆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乐章教授、山东大学宋全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复旦大学胡湛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许传新教授、中山大学侯佳伟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毕素华研究员和来自全国高校的500多位师生齐聚云端,研讨交流新时代中国人口的新特征和新形势。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亚星游戏yaxing221院长肖富群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广西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他向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帮助过学校发展的友人们表达了充分的感动和感激之情。他指出人口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且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围绕新时代中国人口与发展热点问题分享研究成果,增进对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认识和思考。
本次⼈口与发展⾼端论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毕素华研究员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6位教授学者围绕人口学科建设、生育文化与生育意愿、性别失衡等议题进行研讨。
北京大学陈功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强调人口研究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出构建新人口学科知识体系。他认为人口研究需要逐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人口红利、人口福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人口研究方法创新,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等人口研究的应用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五位一体、‘三间’同构”的人口研究新格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构建新人口学科知识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风笑天教授指出当前人口发展研究局限于人口学范式下进行的生育政策和生育状况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到同人口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他据此提出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生育政策与生育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上。构建二者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支撑的内在机制,是构建新型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内核。具有生育政策与生育文化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特征的人口发展战略,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有利于促进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战略。
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与农民工流动的未来问题,他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角度提出当前农民工呈现出家庭化迁移、永久化迁移、家庭成本与社会成本风险高、生活伦理价值感的新特征与新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特征决定了微观下农民工流动与迁移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之后农民工流动和迁移政策设计中,我们要多关注农民工家庭代际发展能力、市民化融入能力和程度、分配公平等问题,构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成为“命运共同体”。
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认为中国已进入性别失衡社会,中国性别失衡问题的焦点正在由性别选择转向多维社会后果,亟需结合新时代人口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解读。中国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是由人口性别结构失衡衍生出的多维风险,具有普遍损失性、系统性等显著特点,并且在整个社会的不同人群、场域和层面均有体现。加强新时代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工作及水平,需要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转型治理理念,开发多种政策工具,建议从建立健全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的政策体系、探索基层治理模式、营造健康有序的婚姻市场等方面入手推动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
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提出“当我们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时,我们在说什么?”的问题。我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规模巨大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形成的压力、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等挑战。人口与现代化的时空关联表现为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相生,人口城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要素支撑基础,人口成分多样性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创新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她认为我们应克服“人口规模巨大之难”,发挥“人口规模巨大之长”。
南开大学吴帆教授从生育文化的社会建构与家庭场域的两个构面,探讨代际传递与教育水平对年轻一代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过程,并解读年轻人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变化的政策意涵。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对20-34岁1958个样本的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的生育率与子代的生育意愿显著正相关,但代际传递的影响已逐渐式微,而受教育水平在父代生育率与子代生育意愿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家庭场域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力大为减弱的情况下,支持生育的社会建构可能是提升年轻人生育意愿的主要途径。
第二阶段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乐章教授主持,来自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等议题进行研讨。
山东大学宋全成教授基于国家卫健委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中流动女性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年龄、教育和子女数量对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的收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就业身份、工作时间的不同、跨省流动、流入地区和流动时间对女性收入产生的影响也较大,因此他提出要加大对二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健全针对二级市场女性流动人口包括生育、产假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基于中国的人口转变和低生育率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1950-2020年七十年间,中国人口规模、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性别比、城镇化、老龄化等呈现出非常大的结构性转变,中国妇女的生育意愿全世界最低,2021年中国人口已达到峰值并预测2022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28年以后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并相互强化,但是中国的低生育率会不会妨碍未来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以生育文化、生育制度与生育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以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为代表生育制度和“多子多福”传统生育文化是否能够帮助中国摆脱“低生育率陷阱”。基于研究证据,中华文化圈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远低于其他国度或族群,传统生育文化已然发生了嬗变,对低生育率的回升作用有限;欧洲和东亚国家通过构建鼓励型生育制度后依然深陷低生育率陷阱之中而难以自拔,中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的预期效果同样不容乐观。我们亟需从结构性和内生性的生育“文化-制度”视角去重新审视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形成机制。
复旦大学胡湛教授探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当前人口老龄化是确定的必然趋势并已成为人类社会常态,中国老年人口具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地域最广、区域差异最大、治理任务最复杂等特殊性,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诉求要求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经验,他提出要在识别中国特征和夯实中国优势的基础上探究中国方案,为全球老龄社会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成都理工大学许传新教授提出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当前重视的研究领域,童年的“不利处境”所引起的社会后果值得关注。他提出要注重从生命历程与社会结构双重视角、多学科理论视野或跨学科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研究中国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面临的问题,初步构建了关于“二代”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心态、就业与职业适应和婚姻与家庭、“共同富裕”视角下“二代”成年后的生活质量、“二代”成年后面临的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五个方面的研究框架。
中山大学侯佳伟教授关注中国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问题,她提出“谁在养老”的问题,依靠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家庭成员供养等不同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的比例各有多少,不同性别、年龄、区域的老年人的主要来源的差异有多大。基于国家统计局1994-2022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20年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构成已发生重大转变,养老金养老跃居首位(34.7%),超过家庭供养(32.7%)和劳动收入(22.0%),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构成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各地区养老金比例均在上升,地区间差距在缩小,但是不均衡的格局未改变,在养老主要方式改变的情况下要注意社会养老风险的防控。
最后,广西师范大学亚星游戏yaxing221院长肖富群教授为本次人口与发展高端论坛做了梳理和总结。他首先感谢十四位专家学者带来的紧凑而有深度、新颖、独到的学术讲演。在中国人口所面临的阶段性转变背景下,本次论坛主要围绕新时代人口学科建设和发展,流动人口研究,生育政策、生育文化与生育意愿、人口老龄化议题与人口性别失衡等五个当前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充分展现了当前人口领域的研究水平,呼吁参会的各位师生深入关注中国人口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徐其龙 图/凌伟伦 韦云熹 审核/肖富群)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为开幕式致欢迎辞
广西师范大学亚星游戏yaxing221院长肖富群教授主持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毕素华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乐章教授分别主持论坛第一、二阶段
论坛第一阶段发言:陈功教授、风笑天教授、刘成斌教授、李树茁教授、杨菊华教授、吴帆教授
论坛第二阶段发言:宋全成教授、陈卫教授、陈友华教授、胡湛教授、许传新教授、侯佳伟教授
论坛合影